玉玺入水,风流即息。 镜头闪回,叙说传国玉玺来历。 传国玉玺便是当年楚国“和氏璧”,被飞飞子放在赵惠文王书案之上,复由宦者令缪贤说出山来历,故被视为国宝,留在邯郸宫中。 秦昭王闻说此事,使人求以十五城交换此璧,实际是欲仗势欺人,巧取豪夺。蔺相如携璧前往咸阳,智斗秦王,完璧归赵,演绎出一段荡气回肠故事。 其年赵国被灭,和氏璧终于入于秦廷,由秦始皇完成当年秦昭王遗愿。 秦始皇甚爱此璧,遂命李斯篆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于其上,便为传国玉玺。 此番始皇南巡,过洞庭湖时风浪大起,由此投璧止浪,传国玉玺复又失落于洞庭湖中。便有人谓,和氏璧通灵,因思念故国,故而便借水神相助,留了下来。 八年之后,秦始皇再次东巡,行于华阴平舒道上,又有人将此传国玉玺奉上。 闪回结束,始皇帝封禅东巡,复至荆楚,就此西还。 张良当时正在河南,闻知始皇西还消息,便与沧浪子打探皇帝车驾行踪,一面再次勘查伏击地形,最后定于黄河北岸,阳武县博浪沙丘。 未过数日,探事人来报:始皇帝车驾已至魏都大梁,距此尚有二百余里。 张良:皇帝车驾规模如何? 探报:扈驾车队共有三十六乘,三千铁甲军护卫,百官随行。 张良:皇帝所乘何辇,有何标识? 探报:车队之中,皇帝座辇最巨,倒也极易辨识。依照秦国车辇规制,乃是天子骝驾,公卿驷驾,士大夫骖驾,令史等官并驾,武将骑乘护卫。 张良闻罢,与沧浪子对视一眼:天子驾骝! 不数日,张良与沧浪子饱食而行,隐于博浪沙丘苇丛之中,静以候之。 二人在苇草深处安眠一夜,次晨醒来吃些干粮,继续静候。时至午后,只听外面官道上蹄声如雷,人喧马嘶,始皇帝车驾来临。 张良精神陡振,喝道:来矣! 乃与沧浪子飞身跃起,爬至高处,伏在沙丘之后,透过荆棘丛隙,往下面路上细观。 只见远处尘土飞扬,大队军马列阵而至。先是前队三千铁甲,每四骑一列,并驰而过;继而皇帝护卫车乘三十六辆,逶迤向博浪沙处行来。 三十六车乘前面,又有二百骑黑衣仪仗执旗而行,其后四十骑鸣锣开道,紧随一千骑马队清场,三十六乘车队继之。车队两侧,却又各有五百铁甲军护卫,另有八百精骑殿后。 张良见此情景,与沧浪子低语:观其车乘,不似探马所报,必是中途有变。 沧浪子:有何变化? 张离:你看三十六乘车辇,全为四驾,并无驾骝在内。未知嬴政座驾方位,奈何? 沧浪子不言,留意查看,忽以手指其中间车乘:虽然皆是驷驾,但公子请看,只中间那辆车最为豪华,且上插王旗,迥然不同于他车也。 张良凝目望之良久,待其车渐近,轻呼道:贤弟眼力了得,果然如此。上插王旗者,必是秦皇座驾。待我呼哨,卿便击之。 沧浪子掂一掂袖中铁锥,轻轻点头,不再说话。 再过片时,前面铁甲军已过,车队随后奔驰而至。 张良努一努嘴,轻声呼哨一声,喝道:去吧! 沧浪子应声而发,立起身来,跃至坡顶,奋力抖手出锥。 只见一道黑光,便如长虹经天,向车队呼啸而至,呯地一声巨响,正中那辆豪华大车。那铁锥挂定风声下击,虽越四百余步,但竟无丝毫偏斜,只一下便将那大车击碎捣翻。 碎片纷飞之中,只闻半声惨叫,见一具尸体自车中翻出落地,血肉模糊,面目全非。 张良不及细看那人身上服饰,只道大功告成,便又喝道:分头逃走! 话方出口,早已纵身跃入苇丛,以沧海君所授轻身之法,瞬间远遁。至于沧浪子,寻思他轻功相较自己远为精湛,顾不得了。 不过一刻,张良便逃至阳武县城,一头钻进提前所订客栈之中。 转瞬之间,张良复换儒生公子装扮,至外面街上坊间坐地,一边读书吃茶,一边耳听目视,打探风声消息。 半个时辰之后,早见一队队铁甲精骑开进城来,开始满城搜索。只要见到身材魁梧,或年轻力壮者,一个也不放过,皆被捉到县衙审问。 官军搜至坊间,因见张良长得娇弱,面如妇人,显是手无缚鸡之辈,由是皆都不问。 一个时辰左右,满城搜遍,得千余壮丁,皆都押在一处,便不再审,似在等人发落。又见数骑飞奔出城,显是报告去了。 张良隐身坊间廊下,仔细观察士兵军官脸色。见其官兵大都面呈激愤,但却并不惊慌,便心中打一个突,暗道:坏矣,莫非我此举不成? 思犹未毕,早闻铜锣阵阵,六百黑衣仪仗队开进城来。其后紧随三十五辆大车,衔尾接头,井然有序,队伍不乱。 又见衙门大开,一人身着县令服色踉跄奔出,连滚带爬,行至。 秦始皇极识人才,因见赵高才兼文武,且通治国理民之道,这才用为中车府令,并命其任皇子胡亥老师。自此赵高凭其勤勉及过人才识,便得掌握秦帝国中枢二十余年。 秦灭六国之战,若论亡国之惨,抵抗之烈,向以楚、赵两国为最。由是不论楚人项羽,还是赵人赵高,复国报仇信念深入血液骨髓,与秦国不可并存两立。 复观秦国灭赵,乃是用反间计离间赵国君臣,先让赵括替换廉颇,方有长平惨败;再用重金收买奸臣郭开,害死良将李牧,手段卑鄙至极。因此赵高潜身秦国内廷,反杀秦国忠臣良将,正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从为故国报仇而言,其立场及复仇手段无可指摘。 闪回结束,更说李斯。 秦灭六国之后,李斯被任为丞相,是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丞相。 李斯既为丞相,屡上建议,皆被秦始皇纳而行之。先缴销六国金铁之器,铸成十二铜人,以慑天下;其次反对分封,厉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其三统一法律、度量衡,实现书同文,车同轨;其四焚烧民间收藏诗书等百家学术,禁止民办私学。 以上建议实施,影响中国政治格局两千多年,李斯可谓功业彪炳,古今一人。 赵高虽服其才,但更恨其相助秦王嬴政,以离间之计平灭赵国。因必欲除之而后快,由是便借焚书坑儒,举国讥讽之机,暗地唆使公子扶苏,使其弹劾李斯。 公子扶苏,乃是秦始皇长子。究其名字,出自《诗经》中郑国民间情歌: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由此打情骂俏之语,可见始皇帝与扶苏之母楚女,必有一段甜蜜浪漫之情。 当时秦朝上下,都在习学法家学说,借以入仕。秦始皇偏给公子扶苏聘任大儒淳于越,以为师傅。大秦王朝建国之初,秦始皇首创博士议政制,设置博士官,吸收六国诸子百家子弟入朝,组建参议辅政集团。淳于越身为儒家,就是博士集团首领。 但随儒法之争愈演愈烈,出现讥讽皇帝、威胁朝廷统治言论,终使秦始皇焚书坑儒,决心以法立国。公子扶苏不忍坑儒之举,暗自愤恨事始作俑者李斯。 此事终为赵高察知,于是便以保护诸子学说、百家文化为名,暗地使人唆使扶苏上言,反对李斯法家之政。淳于越闻此,大力支持赵高之论,同意扶苏上书。 既有师傅支持,扶苏于是率然直谏父皇。其谏辞云:诸生皆诵法孔子,并无过错,亦无干天下大事。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 秦始皇正为被徐福欺骗,卢生讥诮而悔不可当,又闻长子此言,不由大怒。 始皇帝:是何人使你如此劝谏为父者?是咸阳儒士,或是淳于越乎? 扶苏:皆非也。乃是儿臣自己主见,望父王慎思。 始皇帝:朕悔当初,不应使你拜淳于越为师,接触儒家思想也。 扶苏:父王既坑诸儒,尚欲问罪我师父及朝中诸生乎? 始皇帝:不然,我非嗜杀君王。然我儿不可复与淳于越及咸阳诸生来往,以受其惑。自明日始,你便到边疆蒙恬营中,担任监军,去体验一下金戈铁马,军旅生活可也。 扶苏无奈,只得辞父出京,但亦深知父皇一番苦心,是以并不惊惧着恼。蒙恬大喜,率阖营将士出迎,将公子扶苏接至营垒,就此既为君臣,又为挚友。 蒙恬更以鬼谷兵法授之,决定将扶苏培养刚毅果敢、又不失仁孝稳重国之储君。 经过几年塞外征战,扶苏迅速成为出色上将。不但刚毅武勇,信人奋士,且勇猛善战、屡立军功,深慰始皇之心。 扶苏宽厚仁慈、谦逊待人,作风迥异乃父,更深得边塞广大军民拥戴。 事件悬疑:后世史家皆谓,秦始皇派扶苏去蒙恬军中,与其一起镇守长城,乃是惩其与自己政见不同,因而赶出京城,远离朝廷。其实绝非如此,而本是极其高明招数。 历史真相:蒙氏兄弟乃是帝国柱石,也是秦始皇最信任者。蒙恬位居大将军,掌握帝国精锐,威振北方,深受军民爱戴;蒙毅则位居上卿,不离皇帝左右,侍奉帷幄。两兄弟内外相辅,以佐皇帝及太子君储,忠心耿耿。秦始皇将长子放置边关,与蒙恬共领三十万大军,扶苏则近可躲避政治风雨,远有足够实力控制政权。以此安排,可谓用心良苦,可惜无法预料自己死期将近,未及确立扶苏太子之位,终被赵高所乘,使大秦帝国毁于一旦。 公元前210年,三十七年冬,秦始皇再次出游。 临行诏命,使左丞相李斯陪同前往,右丞相冯去疾留守咸阳。 始皇时有二十余子,长子镇守边塞,幼子胡亥最受宠爱,要求随父出游,始皇准许。 十一月,秦始皇到达云梦,向九疑山遥祭舜帝之陵。然后乘船顺长江而下,观览籍柯,渡经海渚,过丹阳,抵吴会,到达浙江边渚。 因钱塘江潮波涛汹涌,向西行驶百二十里,从富阳与分水之间狭窄处渡江。 随之登会稽山,祭祀禹帝,遥望南海,刻石歌功颂德。然后起驾返回,归经吴地,从江乘县渡江沿海北上,抵达琅邪、之罘。 因见大鱼,发箭将鱼射杀,接又沿海西行,到平原渡口而病。 始皇帝以为是自己射杀大鱼,得罪神祗,故此患病。便遣蒙毅折回会稽,祷告山川。 蒙毅走后,车驾继续前行。一路之上,秦始皇极其厌恶谈论生死之事,群臣中无人敢提“死”字者,太医也不敢主动请为皇帝诊病。 前面将至沙丘,始皇自觉病势沉重。因中车令赵高执掌符玺,便命其写诏给长子扶苏。其诏书只有八字:速与丧,会咸阳而葬。 诏书用玺,封固已毕,赵高却搁置未发。 秋七月丙寅,秦始皇久候扶苏不至,乃在沙丘宫平台驾崩,正是赵武灵王毕命之所。 丞相李斯因皇帝在外病逝,恐诸皇子生变,于是秘不发丧,命将皇帝置于温凉车中。 由是车驾不敢耽搁,立即返都疾行。一路之上,均由始皇生前最宠信宦官,在车驾右边陪乘;所到一地,上呈餐饭、百官奏报事务,皆与过去同例。 故此百官不知天子已崩,只道是病重沉卧,不能与众臣相见而已。百官所上奏本,亦皆由宦官从车中接受,并批复各郡县所奏要事。 当时只有李斯、胡亥、赵高,及受宠宦官五六人知道内情,而上卿蒙毅还未返回。 赵高暗道:秦王以离间计害我赵国君臣不和,使赵王罢黜廉颇,又杀李牧,故此灭国。我忍辱屈志,潜伏秦宫二十余年,不报此仇,所为何来?嬴政既死,所遗二十余子,扶苏最贤,且在外掌兵,又有蒙氏兄弟佐之;若得嗣位为帝,则秦国必兴,我大仇难报矣! 因思帝柩在外,驾前当权者只有三人。自己算是一个,最得胡亥宠幸;蒙毅最得皇帝宠幸,又是公子扶苏心腹,外出未还;李斯虽是秦朝忠臣,但为公子扶苏所忌。 赵高迅速权衡成败利钝,不由灵机一动,计上心来。 此日傍晚,彩霞满天;大风突起,沙尘满天。赵高假传始皇之诏,命车队停下住宿。 当夜传餐已罢,赵高安排内侍紧守始皇车驾,自己带着扣压未发遗诏,来见胡亥。 胡亥:大风之夜,风沙弥天,师傅不在营帐避风,来此何为? 赵高:皇帝驾崩之事,除你我及左相李斯之外,更无第四人得知。 胡亥:那又如何? 赵高:殿下请观此遗诏,其内容却只有我一人知之。今兼殿下,绝无第三人知者。 胡亥览其八字遗诏,心中怦怦真跳,低声道:师父之意? 赵高:而今皇帝驾崩,并无第四人得知。先帝遗诏,更无第三人知晓。而举国大权,又全掌握在我与左丞李斯手中。其间利害不问可知,望公子殿下,早作打算。 胡亥自然早就梦想能够登上皇帝宝座,只是碍于左相李斯,不敢轻举妄动。因听赵高一番挑唆言语,乃野心大起。但仍还有些犹豫,尚欲试探赵高底细,遂假作叹息。 赵高:公子叹者何来? 胡亥:父皇病逝消息,尚未诏示天下。丞相心意,又知如何? 赵高:公子不必瞻前顾后,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丞相心意,由臣为其决之可也。 胡亥:既是如此,便依师父行之。 赵高于是告辞,复至左丞李斯帐中:陛下驾崩之事,不可久瞒,如其奈何? 李斯:你实告我,陛下临终之时,岂无遗诏乎? 赵高:皇上确有赐给公子扶苏诏书,以及符玺,都在胡亥手中。今定立太子之事,只在相公与我口中,一言而决。相公以为如何? 李斯听出言外之意,勃然说道:公为朝廷股肱,怎可出此亡国之语!此事不是我等为人臣子者,所应议论之事耶! 赵高:以相公才谋勋略,并获公子扶苏信任而言,孰与蒙恬? 李斯:某皆不如之。 赵高:既然如此,则扶苏即位,必用蒙恬为相。 李斯:若果如此,某引退可矣。 赵高:骑虎在背,尚能下乎? 李斯:公此言何意? 赵高:相公前因进言焚书坑儒,因而得罪扶苏,其谁不知?若果扶苏继位为帝,公终不能怀通侯玺印,返归故乡,结局显而易见矣! 李斯:若依公意,则其奈何? 赵高:公子胡亥仁厚,是可当皇位继嗣者。望相公慎思,早作定夺! 李斯闻此,脑筋急转,陷入深思。因想起当初公子扶苏,因谏坑儒之事被贬,必对自己怀恨;又恐扶苏一旦即位,蒙恬必为丞相,自己定必失去相位,以及全家富贵。 思索再三,由是深以为然,便与赵高共谋。 次日一早,风沙早息,朗日高照。车驾未及出发,李斯召集众臣,以托孤大臣之名,公布天子驾崩凶信。众臣听罢,无不惊骇。李斯不动声色,又以昨夜所作伪诏示于众臣。上面盖有红色玺印,大书一行字道:立皇子胡亥为太子,奉梓还都安葬! 十数日后,一份篡改诏书,由天使送至边北大营,向公子扶苏及将军蒙恬当面宣布。 天使宣读始皇遗诏:公子扶苏身为监军,多年来不能开辟疆土、创立功业,却使士卒大量伤亡;又身为皇长子,数次上书直言,诽谤父皇之过,日夜抱怨,不能获准解除监军,返归咸阳早立太子。将军蒙恬,不能纠正扶苏过失,并参与图谋,欲夺皇位。本应治以重罪,因思前有大功,故令扶苏与蒙恬自杀,将兵权移交给副将王离。钦此! 扶苏闻诏,伏地大哭,望天谢恩,起身进入内室,便欲自杀。 蒙恬纵身入内,一把扯住公子衣袖,说道:我闻陛下巡游在外,离京前并未确立太子。又派我率三十万大军镇守边陲,令公子担任监军,此乃天下重任,其立嗣之意甚明。今仅凭一使前来传书,公子便即自杀,怎知其中是否有诈?不如奏请证实,然后赴死不迟。 公子闻言有理,不由犹疑。 使者闻而大惊,急入内催促:若非天子亲诏,公子及将军三十万大军在此,下官怎敢擅入军营重地?若不及早了断,便是抗命,则其罪重矣! 扶苏被使者之言所惑,对蒙恬道:父赐子死,何需查实! 随即横剑在肩,勒颈自杀。 蒙恬不肯自死,使者便将其交给随行官吏,囚禁阳周。由是便命王离领军,改置李斯舍人担任护军,然后回报太子。 胡亥听说扶苏已死,对赵高及李斯道:蒙恬与国向有大功,并无实罪,还是放了罢。 李斯听罢,脸上变色。 恰在此时,军士入帐来报:上卿大将军蒙毅,代天子祈祷山川神灵求福,今已返回,候于营外,请求召见。 李斯闻罢愈惊,以至手足无措。赵高斜视李斯一眼,不耻其贪卑胆怯,对胡亥说道: 依臣所知,先帝欲举贤能为嗣,确定公子以为太子之意早决,并屡议于重臣。皆是蒙毅一直规劝谏阻,因其兄弟皆属意扶苏,不欲公子得立。今蒙毅身为上卿,手握兵权,若闻公子得立为嗣,必然唆使群臣,再起波澜。为免另生枝节,不如杀之可也! 胡亥闻奏,扭项以观丞相,询其意见,李斯终不敢言。赵高见状,只是冷笑。胡亥见李斯沉默不语,终咬牙答道:便依公车令赵公之言便了。 于是下令逮捕蒙毅,将其囚禁于代郡,等候斩决。 皇室车队于是继续前行,从井陉抵达九原。当时正值酷暑,始皇遗体虽然装载于温凉车内,仍是不免散发出恶臭,以至百步之内,人人掩鼻。 胡亥便指示随从官员,在车上装载一石鲍鱼,借其臭味以混淆腐尸之气。 又过十数日,皇帝车驾终由直道抵达咸阳,所幸一路平安无事。还都之后,李斯与赵高拥护胡亥先登大宝,继承皇位,随即发布为父皇治丧公告。 天下诸郡闻说始皇驾崩,无不惊骇恐慌,各上哀表。胡亥命将秦始皇葬在骊山皇陵,复将黄铜熔化后灌入,堵塞住地下深处外溢之水。欲问后事,请看下集。(本集完)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730小说网【730xs.com】第一时间更新《华夏真相集》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