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0小说网

第13章 秦国军事战略的制定与演变

秦国在其崛起和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军事战略。这些战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政治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发展,为秦国最终实现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秦孝公时期:中立楚韩,联合齐赵弱魏 秦国僻居西北一隅,在秦孝公之前,虽曾有秦穆公跻身“春秋五霸”,但穆公死后,秦国内乱频频,国力日衰,遭六国轻视。秦孝公深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遂重用商鞅推行变法,使秦国国力逐渐强盛。 商鞅变法后,秦国积极参与列强竞技。秦孝公和商鞅依据秦国当时的国力及国际形势,制定了“内修守战之具,外联横而斗诸侯”的战略。具体而言,就是中立楚韩,联合齐赵,削弱当时既是关东六国中最强,也是毗邻秦国、对秦威胁最大的魏国。 在这一战略指导下,秦国一方面坐观甚至挑唆魏与赵、韩、齐等国恶斗。例如,秦孝公五年(公元前 357 年),秦与楚缔结婚姻;十四年,秦又与韩议和,使楚、韩至少在未来的秦魏战争中保持中立。秦孝公十八年,商鞅利用魏惠王好大喜功的心理,唆使他“北取燕,东伐齐,……西取秦,南伐楚”,以谋霸业。这导致本就忌惮魏国的齐、楚、赵等国与魏国关系紧张,多次爆发武装冲突。 另一方面,秦国抓住时机,采取军事行动。秦孝公二十一年,齐在马陵之战中大败魏军,秦国趁机与齐、赵结成伐魏同盟,于次年同时伐魏。魏国左支右绌,不得不向诸国求和,秦国趁机迫使魏国归还了以往侵吞的部分河西之地。 通过这一阶段的战略实施,秦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魏国的实力,为自身的发展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 二、秦惠王时期:连横魏楚,破坏合纵 公元前 337 年,秦惠文王即位,他好大喜功,随着国力日盛,希望能迅速制服东方诸侯。然而,秦孝公、商鞅的外交策略奏效较缓,且受国际局势制约明显,而此时关东六国合纵抗秦的意愿日益强烈。 于是,秦惠王重用鼓吹连横之术的张仪。张仪一改过去敌视魏国的态度,主动向魏示好,将蒲阳归还给魏国,还派公子繇到魏国为质,然后亲自出使魏国,游说魏惠王纳地效秦,以达“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的目的。魏惠王中计,将上郡、少梁等地割给秦国。 后来张仪假意触怒秦惠王,投奔魏国出任魏相,试图“以魏合于秦、韩而攻齐、楚”,但此谋略被魏国大臣惠施识破,魏惠王改弦易辙,联合齐、楚抗秦。张仪受挫后,鼓动秦惠王伐魏,秦虽接连攻占魏曲沃、平周等地,却更坚定了魏惠王联齐、楚抗秦的决心。 恰逢公孙衍提倡合纵抗秦,诸国响应。公元前 318 年,魏、赵、韩、燕、楚五国合纵攻秦,却被秦军击败。次年,韩、赵、魏三国再联合攻秦,又遭惨败。齐国出于私利趁机攻魏,迫使魏惠王改变初衷,驱逐公孙衍,投靠秦国。 摆平魏国后,张仪又赴楚国,以割让土地为条件怂恿楚与齐断交。楚怀王贪利与齐绝交后,才知被张仪欺骗,发兵攻秦却接连战败,无奈只得向秦屈服。张仪接着游说韩、齐、赵、燕四国,使其放弃合纵,臣服秦国,实现了“韩、魏、齐、楚、赵皆宾从”的战略目的。 张仪的连横之术虽然使诸国在一定程度上向秦屈服,但无法为秦博取实质性的土地、人口等利益。 三、秦武王和秦昭王前期:武力蚕食韩、魏,削弱齐、楚 公元前 311 年,秦惠王去世,秦武王即位后驱逐张仪,任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谋划攻伐六国。此时关东诸国“皆畔衡,复合从”。秦武王选择三晋中最弱的韩国下手,命甘茂统兵猛攻韩国重镇宜阳,苦战两年后秦军攻克宜阳,打开了东进的通道。 公元前 307 年,秦昭襄王即位,太后的弟弟魏冉前后五次为相,主持制定并实施了蚕食韩、魏,削弱齐、楚的策略。面对压力,楚国首先屈服,与秦缔结婚约,这引起齐、韩、魏的不满,联合伐楚。楚向秦求助,秦救楚迫使三国退兵,秦乘胜攻占魏蒲坂、晋阳及韩国武遂等地。为拉拢魏、韩,孤立齐国,秦又将蒲坂归还魏国,韩、魏向秦臣服。 秦昭王五年,秦、楚关系急剧恶化,秦与韩、魏、齐联合攻楚。楚怀王利用秦、齐矛盾与齐媾和,导致秦齐联盟破裂。齐联合韩、魏、赵、宋攻秦,经三年苦战攻破函谷关,秦昭王不得不将侵占的韩、魏领土归还,请和停战。 不过,抗秦同盟迅速瓦解,秦国趁机反攻,迫使韩、魏割土求和。齐灭宋引起诸国震惧,秦趁机联合楚、赵、韩、魏、燕诸国,大举攻齐,几乎将齐国灭国。秦国通过不断蚕食韩、魏、赵、楚诸国,夺占了大片领土。 四、秦昭王后期:远交近攻 秦昭王时,魏冉主政期间制定并实施的蚕食六国策略成效显着。然而,公元前 269 年,秦在阏与之战中被赵击败,打破了秦军不败的神话,这一策略遭到秦昭王质疑。 在此背景下,范雎向秦昭王提出了“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即与远方的国家保持友好关系,而对邻近的国家采取进攻的策略,“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这一战略使得秦国的军事目标更加明确,避免了劳师袭远的弊端,能够切实获取土地、人口等实际利益。 秦始皇帝嬴政即位后,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战略。他的最初决策是“先取韩以恐他国”,因为韩国在六国中最为虚弱,攻灭韩国相对容易。但事态发展出现意外,统一战争从攻赵开始,这仍然贯彻了避强击弱的策略。赵国因大举伐燕而国内兵力空虚,成为弱敌,不过赵王急速调回边将李牧,使秦军未能一举成功,但赵国也丢失了不少领土,军队遭受重大损失,秦国沿黄河南北形成了对六国的腰斩之势,使山东六国难以互相支援策应。 此后,秦始皇坚定地实施避强击弱、务期必克的策略。灭赵受挫后,及时移师韩国,用一年多时间彻底灭亡韩国;趁赵国突遭天灾人祸、国力极度衰弱之际,轻松击灭赵国;灭燕、魏仅用两年时间;攻楚的第一回合虽因轻敌受挫,但第二回合成功击灭楚国;灭齐时,秦军已成摧枯拉朽之势。 秦始皇实施远交近攻战略具有以下特色: 1 避强击弱,务求必克:在统一战争中,始终将打击重点放在相对弱小的邻国上,确保每战必胜,逐步积累实力和领土。 2 由近及远,稳扎稳打:按照与秦国距离的远近,逐个击破邻国,先取韩、赵、魏等近邻,再向燕、楚、齐等国推进,每一步都力求稳固,避免战线过长和多面受敌。 3 灵活运用外交手段:在军事进攻的同时,善于利用各国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关系,通过外交手段分化、拉拢或威慑敌方,为军事行动创造有利条件。例如,与远方的齐国保持相对友好的关系,集中力量攻打邻近的其他国家;在攻打楚国时,利用齐、楚之间的矛盾,防止齐国出兵援助楚国。 此外,秦国国尉尉缭、李斯、韩非等人也为秦始皇的统一战略提供了重要建议。尉缭担心六国形成新的合纵,李斯提出“先取韩以恐他国”,韩非则进一步分析了破纵、灭赵亡韩以及后续的战略步骤。秦始皇基本全盘采纳了这些建议,使得远交近攻战略的实施更为周密和稳妥。 秦国的军事战略在不同时期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调整和演变。从秦孝公时期的中立楚韩、联合齐赵弱魏,到秦惠王时期的连横魏楚、破坏合纵,再到秦武王和秦昭王前期的武力蚕食韩、魏、削弱齐、楚,以及秦昭王后期和秦始皇时期的远交近攻,这些战略的实施使秦国在政治、军事和外交等方面逐渐占据优势。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730小说网【730xs.com】第一时间更新《秦扫六合:统一之路的策略与辉煌》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