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枸从案上的碗碟中,每样各取了一点,先用银针试毒,然后开始试吃。 赵孟启有些无奈,他知道银针其实不是试毒,只是试硫而已,许多毒未必含硫,含硫的未必有毒,比如鸡蛋。 但这个时代最容易获取的剧毒之物便是砒霜,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鹤顶红’,中毒后发作极快,通常是难以抢救的,因为技术原因,里面含有不少硫,因此用银针一试便知,因此也不能说没用。 试吃,也未必管用,防不住一些慢性毒药,但只要不是立刻要命,总还有抢救的机会,而且这已经算是最实用的日常防毒手段了。 赵孟启刚来就差点被人灌了毒药,可不敢对自己的生存环境有什么自信,加上黄枸坚持,也就只能听凭由之。 等待的时间里,赵孟启干脆看起了窗外的风景。 市河之中,舟楫往来不断,大多数都载着货物,前往各个市坊,或者刚从那里出来。 这临安城中的河道,要比后世多了很多,纵横交错,西边由两条河道接入西湖,北边两条河道接入运河,东南两条河道接入钱塘江,于是光水门就六七座。 经大运河、沿长江西进,即可抵两湖地区及天府四川,溯钱塘江而上,又可达繁荣的婺州、衢州、徽州等地。 另外还有浙西运河与浙东运河,分别沟通临安府北郭与镇江,以及钱塘江与姚江,使临安与其他州郡间畅通无阻。 某种程度上来说,水路便是临安居民最主要的交通方式。 河道多了,这城里的桥梁也是多不胜数,拱桥、平桥、木桥、石桥,不但巧夺天工,而且结实耐用,这时候汉人的建筑技术独步天下。 赵孟启目光掠过不远处那座桥,恰好捕捉到一抹浅蓝。 绾绾主从二人安步当车,走到桥中高处时,似有所感,绾绾驻足,凭栏翘首向五间楼望去。 见她停下,赵孟启不由回以微笑。 这相距五十来丈,绾绾看到了他,但却看不到他的笑,朦胧感觉他是在看自己,施了个万福,便继续前行。 好美丽的女子啊,可惜冰冷了些。 见她渐渐消失在人群中,赵孟启怅然若失。 “阿郎,时间到了,您可以用膳了。”黄枸的声音将他唤了回来。 这五间楼的吃食确实很不错,不比宫里的差多少,只是赵孟启有些索然无味,或许是少了一些秀色佐餐。 应该是这具身体的原因吧,青春期的少年,比较容易被异性吸引。 赵孟启只能如此解释,毕竟前世历经沧桑,在这方面已经淡漠了许多。 不管有没有味道,他还是吃了许多,不然没有营养怎么长身体。 吃过了早饭,赵孟启坐着马车,往东城外去。 临安城长不过十四里,宽也就五里左右,但城中人口却有近百万,这种密集程度下,哪里能轻易找到地方新建学堂呢。 何况赵孟启计划中的学堂面积可不小,因此只好去东城外看看。 路过一座宏伟却有些残破的宅子,见到有不少道士出入,赵孟启不由好奇。 “阿郎,这是佑圣宫,最早是孝宗皇帝的潜邸,光宗和宁宗都在这里出生的,孝宗即位入宫后,这里便荒废了,孝宗便干脆将这里改成了道观,以供奉北极真武佑圣君,从修建到如今,差不多有一百一十年了,破旧也就难免。” 黄枸已经习惯了给赵孟启当解说,见他有疑惑,便把宅子的来历说了一下。 北极真武?那不是玄武么? 难怪宋朝的历来奉行防守龟缩政策,原来这么崇信玄武啊。 赵孟启吐槽着,打量着这个占地面积看起来比四方馆都大的道宫,真是不敬苍生敬鬼神,这么大的地方,拿来做什么不好,就算建宅子卖钱,也能贴补不少国用吧。 据说这临安城里的道宫还真不少,什么开元宫、龙翔宫、万寿观、东太乙宫、德寿宫、景灵宫……一大堆,一个比一个大。 赵宋如此崇信道家,最后危急关头,龙虎山那群牛鼻子还不是转头向蒙古人臣服。 如此一想,赵孟启心中不由有些厌烦,奈何他又做不了什么,只好放下车帘,眼不见为净。 黄枸见主子似乎心情不好,一时也就不再多话,就这么安静由崇新门出了城。 崇新门外并不是荒郊野外,因为在临安城东还加建了八里多长,两里宽的土墙外城,用于容纳过剩的人口。 这里除了豪门大宅比较少,看起来和城内区别也不是很大,相对来说没那么拥挤,也能找到一些空地。 见着路上没那么多人,赵孟启干脆下了马车步行,身边只带着黄枸,还有常庚和曾八,马车和其他人吊在后面跟着。 走了一段路后,赵孟启看见一片宽广的工地,一群衣衫褴褛的人正在搭建房屋,略一看也最少有几千人。 其中还有不少胥吏衙役在指挥监工,四周还有不少军士看管。 赵孟启以为是朝廷在兴修什么工程,所以动用了这么多劳役,但这些人明显就已经很穷苦了,还要让他们服役就实在太过分了,于是他脸色黑了下来,心上仿佛坠了个称砣。 在封建社会,老百姓除了要交税,还要服各种差役夫役,这服役说白了就是免费给朝廷充当劳动力。 这对百姓来说是一座很沉重的大山,一旦朝廷征役到头上,就得放弃自己的营生,甚至自备粮食免费给朝廷干活。 如果是只是农民,在农闲时间被征役那影响还相对小些,但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人靠手工业和商业来谋生,因此这役法成了很大的弊政。 历代为了消除这个弊政有过很多次改革,逐渐由百姓出人改为出钱,由朝廷花钱去雇人干活,最有名的就是王安石的免疫法。 这免疫钱自然是加在了原本要交的税赋中,但往往随着时间,等百姓习惯了增加后的税赋,朝廷往往又要免费用役,出现了既交钱,又服役的情况。 这样一来又开始一个循环,再加免役钱……如此一来,免役钱就成了变相的加税。 赵孟启看过旁通册,知道这时候的免役钱已经算在经制总钱一项里了,就算朝廷免不了在一些地方动用劳役,但这么大规模,还是春耕时节,征集这些农民模样的百姓来服役,耽误了农时,那他们这一年都没有了收入,还怎么活下去!? 果然这封建社会都是万恶的! “这是怎么回事!?这时候征役,是不打算给这些百姓活路了么!?”赵孟启咬着牙,语气有些森寒。 黄枸对眼前的事也是不明所以,知道主子生气了,但又不知道从何解释。 这时常庚开口道,“衙内,您可能是误会了,这不是征役。” “不是?那这是什么?” “是这样的,去年太湖水灾,许多百姓的田地被淹没冲毁了,变成了流民四处谋生,这临安附近就有几万人,户部马尚书也兼着浙西安抚使和临安府,前阵子便上书官家,要给这些灾民安排谋生的活计,并在这城东建屋宅安置,所以他们其实是在给自己干活,而且朝廷也适当的给他们发放钱粮,也算是以工代赈吧。” “既然这样,为何有这么多军士?” “这人一多,难免良莠不齐,这里可是临安,万一出点事,可不是闹着玩的,总得有备无患嘛。” “哦,原来如此,是我误会了。” “衙内心系百姓,也是大宋之福嘛。” “呵呵,看不出来,你个大老粗也会拍马屁啊。” 知道自己是误会,赵孟启心情也好了起来,这大宋总算还有点救,起码朝中还有些有良知的官员。 又多看了几眼,想到这几万灾民就是现成的劳动力,心中一动,开始有了一点模糊的计划。 “衙内,这里尘土太大,咱们还是去别处看看吧。”黄枸劝了一声。 离开工地,一路上也看到了几片空地,可要么就是低洼积水,要么就是面积小、形状怪,都不怎么合适。 看来这附近能用的那块灾民安置地了,而且赵孟启对环境也不是很满意,不适合学堂所在。 赵孟启几人走着走着,就到了南土门市,这里密集的店铺虽然简陋了些,但生意却似乎都很不错,人来人往很是热闹。 见着人多,黄枸紧张起来,“衙内,再往前走,就是南土门了,想来不会再有合适的地方了,要不咱们回头,再换个地方吧。” 常庚也劝道,“衙内,我看这土城都差不多,能符合您要求的,估计也就艮山附近了。” “衙内,要是不强求城内的话,西湖四周其实也不错,葛岭和南屏山都离城不远。”曾八也提着建议。 赵孟启想了想,估摸着这东土城确实不会有什么合适的地方,又想到今日出来还有皇城司那档子事,便点了点头。 “行吧,这走了一上午,也没个头绪,下午便去西湖瞧瞧……” 他正说着,边上巷口暴起追打声,“贼猢狲!别跑!……直娘贼!看老子不剁了你狗爪……”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730小说网【730xs.com】第一时间更新《不宋》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