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0小说网

人为经济立法——对称经济学与对称辩证法

还原论经济学缺乏出发点的本质性、自上而下的严密性、自下而上的创造性。见物不见人,人缺乏经济主体性,忽视文化、制度、人格、软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经济学还原论的要害,就在于它研究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时,不是把经济社会规律看成是经济社会从本质到现象的展开,而是以一个要素作为出发点从现象到现象的展开。这种发展观是线性发展观。

还原论的出发点决定了出发点的抽象性与不对称性,决定了理论出现悖论与实践出现悖境的必然性。

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决定还原论经济学形成体系的方向。西方经济学形成体系的方向是:问题→政策→理论的不对称思维运动。问题与理论,本来是从不对称到对称的双向思维运动。但由于西方经济学缺乏整体稳定的框架,既缺乏自上而下的严密性,又缺乏自下而上的创造性,因此变成从不对称到不对称的单向思维运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能使问题越来越多。西方经济学家,囿于他们的思想方法,连自己的国家的问题都解释不了,根本没有资格对别人国家的事情指手画脚。照搬照套他们的理论,只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还原论的出发点与形成体系的方向,使西方经济学有经验而无完整理论,有模型而无范式,是无范式的范式。

以抽象的“经济人”为出发点,信息是不对称的,人在经济活动中只有博弈,而无对策。以具体的主体为出发点,信息不对称是相对的,对称是绝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主体的能动性,决定了主体的经济活动是一个对策的过程。

问题,只是主客体之间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契机,而不是出发点——既不是研究的出发点也不是叙述的出发点。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要以主体原有的理论背景为前提;问题和理论的碰撞,是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具体方式;由于它们的相互作用,使经济学理论实现从抽象到具体的展开。所以,假设也不是出发点——既不是研究的出发点,也不是叙述出发点。

【图_中_不_figure_0002_0001_e】

所以,问题和假设只是中点,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理论发展的中间环节。把理性等于抽象,是方法论上的误区,无论是分析还是综合,从研究到叙述,理性都是抽象与具体的统一。

【图_中_不_figure_0003_0001_e】

客体和主体、相对客体和相对主体是相互创造、相互生成的过程。科学理论既是以经济学家这一相对主体为中心的这个过程的产物,又是以这个过程本身为对象,因而经济学理论的内容——经济科学规律同对象——经济客观规律是同构的,有着天然的一致;这个系统中的任何一个要素(例如经济客体)同其他要素处于不可分割的联系之中,有着一种全息关系。离开这个总体过程去寻找什么“纯经济客体”的信息,“纯经济客体”的反映,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因为对这个总体过程的反映也即对经济客体的反映,总体的创造过程同对经济客体的反映过程是一致的。

人的细胞同动物的细胞没有本质的不同,但人有自我意识,能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别开来;

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结构,是人同动物区别开来的特殊本质。主体与客体的对称关系,是人类社会的出发点;经济活动中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是经济社会的出发点。

科学就是正确反映客观规律与客观本质的逻辑体系,其内容是科学规律,形式是语言。作为科学的逻辑体系,其概念和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客观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的反映,作为科学内容的科学规律、科学本质同客观规律、客观本质是对称的。既然经济活动中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是经济社会的出发点,那么主体与客体的对称也就是对称经济学的出发点。主体与客体的对称作为对称经济学的出发点,是当今世界三大流派、两大类型经济学出发点的扬弃,且同宇宙的本质、社会经济发展的出发点相一致,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最大的涵盖力与解释力,因而具有公理的性质。以这样的公理为出发点,可以做到逻辑与历史的一致、思辨与实证的统一。

序在序中 规律与“趋势”

主体与客体的对称关系,是把经济学的对象定位于“规律”而非“趋势”的出发点;经济学的对象定位于“规律”而非“趋势”,是经济学科学的立论依据。

经济发展是有规律的,经济学发展是有规律的。思辨之所以是实证的,是因为思辨所遵循的科学规律正是客观规律的反映。科学规律与客观规律是对称的,经济科学规律与经济客观规律是对称的。主体与客体的对称关系,是把经济学的对象定位于“规律”而非“趋势”的出发点;经济学的对象定位于“规律”而非“趋势”,是经济学科学的立论依据。

西方的经验主义传统使西方经济学家没有规律这个概念,只有“趋势”、“序列”这些概念。西方经济学中的“时间序列”,实际上就是经济规律的经验主义表述。在他们看来,经济的发展没有因果规律性,只有事件的先后顺序,经济学就是对此顺序进行描述,并据此进行予测。在这样的思维方式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模型,没有指导意义是必然的。

必然性是由偶然性组成的,规律性是由主体性组成的。西方经济学把经济主体性与规律性对立起来,经济学的主体性与科学性对立起来,思辨与实证对立起来,否定经济学的思辨功能,否认人的理性的无限性、经济规律的可把握性、经济趋势的可预测性,因而否认了世界的可知性,人类经济活动整体上成了盲目的博弈活动,因而是不科学的。

规律有两种:具体与抽象的。前者是一般与个别的统一,后者是纯粹的一般。经济科学规律与经济客观规律、经济科学本质与经济客观本质的对称与相互建构说明,包含在概念、范畴与范畴体系中的经济科学规律和经济科学本质,既不是约定的,也不是先验的。一方面,它们是主观的,另方面它们又是客观的反映。这个反映不是消极的、照镜子式的,而是创造、建构的过程。经济周期的实质:以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之间、各主要经济要素之间的不对称为中介,实现经济体由低层次对称向更高层次对称转化、发展的规律。这个规律是可以认识、可以予测、可以自觉运用的。认识、予测、运用的关键是把握对称辩证法。经济周期的长度,其间经济危机的程度、经济危机给社会破坏的程度同人认识、运用对称规律的自觉程度成反比。人的理性不在经济规律之外,而在经济规律之中,构成经济规律的环节,是经济规律中主体的要素之一。把人的理性看成在经济规律之外,甚至把二者对立起来,认为经济规律不可认识、经济发展不可予期、经济周期不可予测,是经济学中的不可知论。

楼下有楼 本质与规律

“价格机制”、“时间序列”、“经济周期”等固然是经济现象中稳定的、可重复出现的东西,但不等于经济发展的规律,更不等于经济事物的本质。

经济学的基本结构:价值规律为核心的对称开放系统。经济与经济学系统有层次,是因为经济规律是有层次的;经济与经济学系统是开放的,是因为人对经济规律的认识是不断加深的。

本质不等于规律,本质是比规律更深层次的范畴。经济规律是分层次的,经济规律后面还有经济本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存在于普遍联系和互相影响中。本质是反映事物内部联系的范畴,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但现象也不是孤立的。“辩证方法认为,自然界中任何一种现象,如果把它孤立地拿来看,把它看做是和周围现象没有联系的现象,那它就会是不可理解的东西。因为自然界任何部分中任何一种现象,如果把它看作是和周围条件没有联系的现象,看作是和周围条件隔离的现象,那它就会变成毫无意义的东西。反之,任何一种现象,如果把它看做是和周围现象密切联系而不可以分的现象,把它看作是受周围现象所制约的现象,那它就是可以了解,可以论证的东西了。”(斯大林:《列宁主义问题》)。

事物的本质、本质与本质之间存在着联系,本质与现象之间存在着联系,现象与现象之间也存在着联系。现象与现象之间的联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非本质的联系,它固然不同于本质的联系或本质之间的联系,但它毕竟也存在着普遍的、规律性的联系。所谓“规律”,既指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也指事物外部现象中普遍的稳定的联系。

列宁指出:“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列宁全集》第38卷)。列宁还指出:“规律是现象中巩固的(保存着的)东西”,“(现象的)规律”(同上),“规律是现象中同一的东西”、“规律=现象的平静反映”(同上),“规律是宇宙运动中本质的东西的反映”(同上)。黑格尔也指出:“规律的王国是现象的静止的内容;现象也就是这个内容,但它是不断变换的和作为向它外物的反思的……因此,同规律相比,现象是整体,因它包含着规律,并且还包含着更多的东西,即自己运动着的形式的环节”(同上)。(如果大家对黑格尔这段话有不同的理解的话,那么请注意,黑格尔是在《逻辑学》的“现象篇”中,阐述“规律”这个范畴的;而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是按照人们认识的由浅入深的过程来安排的,也即按照历史和逻辑一致的原则来安排的)。

可见,规律不但存在于本质之间,也存在于现象之间。本质的规律是现象的规律的原因,现象的规律是在本质的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并发生作用的。例如,在阶级社会里,同时存在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规律,人的主体性和生产关系从不对称到对称运动的规律。相对于前者来说,后者就是本质的规律;相对于后者来说,前者就是现象的规律,而前者是在后者的基础上产生并发生作用的。本质的规律和现象的规律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休谟和康德等主观唯心主义者否认世界的本质,把规律归结于现象之间的外部联系,固然是错误的;但如果把规律完全等同于事物本质联系,否认现象的规律,也同样是一种片面的观点。事实上,人们正是通过认识现象间的普通联系,然后进一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可见,本质不等于规律。非但这样,而且本质比规律更深刻。列宁指出:“规律是本质的现象”(同上)。事物所包含的层次是无限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也是无限的。内和外、本质和现象的区别,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任何层次的本质后面,都有比它更深刻的本质。透过阶级社会的一切纷繁复杂的对称现象,使我们认识到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普遍规律,但这个普遍规律,决定于隐藏在它背后更深刻的本质——人的主体性和生产关系的对称要求。相对于后面的更深刻的本质来讲,前面的本质就成了现象;因而相对于后面的更深刻的本质而言,前面的任何规律就都是现象的规律,就都成了“本质的现象”了。

本质是比规律更深层次范畴的原理,在经济学上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价格机制”、“时间序列”、“经济周期”等固然是经济现象中稳定的、可重复出现的东西,但不等于经济发展的规律,更不等于经济事物的本质。认识经济事物的本质,一定能认识经济事物的规律;但认识经济事物的规律,并不等于认识经济事物的本质——规律既可存在于本质中,也可存在于现象中。现象和本质的区分是相对的,因而规律也是多层次的。要不断达到对于经济事物本质的认识,就必须区分低层规律和高层规律,并努力不断达到对于经济事物高层规律的认识,从而把经济思维与经济认识不断推向前进。在“价格机制”、“时间序列”、“经济周期”的认识层面进行数学推演、建构各种模型建立起来的“经济学体系”,其意义不容夸大。

从本体论上看,经济本质就是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经济规律是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对称关系的展开,认识经济本质是把握经济规律的前提。经济客观规律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经济学科学规律是主体性与科学性的统一。经济学科学规律与经济客观规律、经济学科学本质与经济客观本质是相互建构的,包含在概念、范畴与范畴体系中的经济学科学规律与科学本质,既不是约定的,也不是先验的。一方面,它们是主观的,另方面它们又是客观的反映。这个反映不是消极的、照镜子式的,而是创造、建构的过程。经济周期的实质是以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之间、各主要经济要素之间的不对称为中介,实现经济体由低层次对称向更高层次对称转化、发展的规律。这个规律是可以认识、可以予测、可以自觉运用的。认识、予测、运用的关键是把握对称辩证法。经济周期的长度,其间经济危机的程度、经济危机给社会破坏的程度同人认识、运用对称规律的自觉程度成反比。经济必然性是由经济偶然性组成的,经济规律性是由经济主体性组成的,人的理性不在经济规律之外,而在经济规律之中,构成经济规律的环节,是经济规律中主体的要素之一。把人的理性看成在经济规律之外,甚至把二者对立起来,认为经济规律不可认识、经济发展不可予期、经济周期不可予测,是经济学中的不可知论。西方经济学就是这样的不可知论。西方经济学把经济主体性与规律性对立起来,经济学的主体性与科学性对立起来,思辨与实证对立起来,否定经济学的思辨功能,否认人的理性的无限性、经济规律的可把握性、经济趋势的可预测性,因而否认了世界的可知性,人类经济活动整体上成了盲目的博弈活动,因而是不科学的。

经济是价值的产生和实现。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发展规律的。因而经济学是研究价值的产生和实现规律。使用价值的产生和实现的规律(价值规律)是经济学的基本规律。价值的本质是使用价值。只有实现的价值才有使用价值,只有在使用的价值才是实现的价值。价值可以比较,使用价值可以比较,生产使用价值的各种具体劳动可以比较,人的价值大小、有无、正负可以比较。经商先做人,就是做有价值的人。只有以创业的心态经商,才能做有价值的人;只有做有价值的人,才能经营有价值的产品;只有经营有价值的产品,才能取得有价值的经商成功。政治经济学在理论上无助于解释经济现实,在实践中会陷入悖境。只有建立以价值规律为核心规律的对称经济学体系,才能走出悖境。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730小说网【730xs.com】第一时间更新《经济学的形而上学》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新书推荐

花样赚钱 美人NPC能看到玩家论坛后 大明:本想摆烂,可老朱他不干啊 穿越之我要清君侧 抗战:都开挂了,谁还猥琐发育? 风雨大宋 系统开启,古人们领略高科技 谍战:开局获得活阎王系统 断绝关系后,侯爷全家哭瞎眼 逍遥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