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读罢觉得气势纵横,卓有见地,故而采纳了李斯的意见,放弃了逐客之令,并重用李斯,封他为廷尉。
想到这里,他倒愈发能理解曹操诗中的情感了,无论统一诸国还是治理天下,都要有贤才驱使,方可游刃有余。
顺便提一下,管子的这几句话大家可以做个积累,下册学到李斯的谏逐客书大家会觉得似曾相识的。
李斯心里抖了一下,悄悄擦了一把汗。刚刚陛下看过来的眼神他不是没发现,他也想起了自己当年写的那封谏书。没有了当时事出危急的勇气,再想起来竟然有几分后怕,毕竟里面有两段相当于指着陛下的鼻子骂啊
当时陛下没有处罚他,甚至收回成命,他愈发觉得秦王明辨是非,可图大业,于是尽心辅佐,助他灭六国而定天下,创统一大业,当年那谏书早被选择性忽略了,结果这时候被水镜点出来,听意思是后面还要专门评讲。
李斯表示:
虽然他很高兴自己的作品可以流传到后世并成为学子们学习的范本,但他并不想在自家陛下面前被公开处刑啊喂
按理说供奉于秦多年,李斯也明白始皇陛下不是小心眼的人,不然当年也不会采纳他的意见了,但是看着上首玄衣肃立威严深重的帝王,他低下头。
别问,问就是敬畏。
最后一句大家非常熟悉,借用了周公的典故。周公礼遇贤才,一饭而三吐哺。曹操在这里表示自己要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同时又以“天下归心”,表明自己的最终目的他想要结束汉末动乱,使天下再次恢复统一。这就是曹操的第三重忧思,忧天下未定。
嬴政微不可察地点头确有壮心。
刘彻撇撇嘴,挟天子以令诸侯还不是乱臣贼子吗以及汉末动乱到底是什么能不能讲清楚
李世民敲着桌子认真评价做将帅,曹操的能力绰绰有余,但要想以此做天下之主,却是显得有些不足了。
朱元璋想起元末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所见所感,赞同地点点头:天下未定百姓就难逃苦难,可惜曹操的愿望是实现不了喽
水镜画面变换,将三重忧思分列一侧,继续讲到。
课文的主要内容大家都明白了,下面我们来试图还原一下当时的情境,曹操写这首诗有具体场景吗他的目标读者是否有具体指向,他希望目标读者看到后有什么样的心理反应
曹植眼中闪过一丝兴趣,猜测道“应是父亲驻军之时宴饮所作吧”
北宋。
苏辙支着下巴问他哥“兄长,你觉得这首诗作于何种情境”
苏轼看了他一眼,笑道“当时景况难以推断,若依我来看的话,当在赤壁之战前夕,魏武作意锐不可当啊”
元末明初。
罗贯中在书斋门口听水镜大谈短歌行,他最近恰好在翻三国史料,想要写一部演义作品,根据他目前查阅的资料来看,这首诗应该作于赤壁之战前,嗯,就定在正式开战前夕吧也好安排情节。
他又叹了口气,听水镜中这后世女子的话,似是对曹操颇为欣赏,然而如今蒙元主政,汉人深受其难,人心思汉,曹魏一脉终究是落了下乘。
解决第一个问题实际就是要弄明白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关于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学界大致有5种说法,主要集中赤壁之战前和赤壁之战后。
曹操猛然一惊,他眼下即与孙刘联军在赤壁隔江对垒,水镜言明此次战役,不知是否会泄露相关战机。
隔壁的周瑜、诸葛亮等人也谨慎起来,紧紧盯着空中的水镜。
比如说,苏轼在赤壁赋里就说“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显然是认为在赤壁之战前;还有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也将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定在大战前夕。
突然被点到名的苏轼愣了一下,对面的苏辙顿了顿,试探性地开口“兄长,水镜中说的是你吧”
苏轼有些懵“是吧我也不能确定,我还没写赤壁赋呢”
被书名拍一脸的罗贯中
我刚想出来的情节就被剧透了
早已被剧透的高明隔空发来安慰同是天涯沦落人,好在写的书后世留名了不是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写于建安十五年左右,曹操最没作为最低落的时期,希望有新人来助他应对困境。
曹营倏然静默。
插入书签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730小说网【730xs.com】第一时间更新《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历史直播]》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