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良玉,昔日总兵之尊,今朝却似弃子飘零,心中五味杂陈。 他与贺人龙、曹文昭并肩入京,同袍共荣,岂料风云突变,二人蟒袍加身,而他,却从云端跌落至参将之位,京营之中,更是冷暖自知,倍感边缘。 他原想降级亦是契机,京城近在咫尺,龙颜或可再睹,功业或可再续。 谁料,圣上因微瑕而将其逐出京营,犹如秋风扫落叶,不留情面。 左良玉,沙场老将,战虏寇,平叛乱,血染战袍,战功赫赫,即便偶有挫败,亦不失为忠勇之士。 然此刻,心中困惑如雾锁寒江,不解圣意何为。 离京之后,他未返故土,反而在京华之地,放纵形骸,以青楼楚馆为慰藉,十日之间,遍尝人间烟火,以释胸中块垒。 “大人,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弟兄们还需仰仗大人!” 亲兵队长郭顺昌言之凿凿,欲振其主之心。然世事弄人,左良玉一行,非但未得解脱,反因一时放纵,闯下大祸,终致全体遭逐。 酒醉之中,左良玉怒摔酒壶,惊起四座,尽显落魄之态。 郭顺昌急劝:“大人,当务之急,非是沉湎,而是筹谋出路。 银两已尽,再如此下去,恐非长久之计。” 左良玉闻言,酒意稍醒,环顾四周,满目荒凉。 他深知,边军之路虽险,却也是唯一希望所在。 然念及兄弟情深,又恐边军不纳,前途未卜,心中更添几分悲凉。 郭顺昌见状,密语相告: “大人,朝廷新政,藩王不满,天下或将风云再起。 此或为转机,亦未可知。” 左良玉闻言,虽心存疑虑,却也感到一丝微光,似乎在黑暗中照亮了他的前路。 于是,左良玉与郭顺昌二人,在这乱世之中,开始了新的筹谋与布局。 他们深知,前路虽艰,但唯有勇往直前,方能在这乱世之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天地。 大人有所未察,当朝圣上之举,非仅触动藩篱,实乃掀起天下豪绅之根基,其势如翻江倒海,试问四海之内,豪绅几何? 金银又聚几何? 古语云:“钱可通神”,陛下此举,无异于触怒群虎! 大明史上,藩王之乱虽非罕见,然此番非比寻常,竟是四海藩王共举烽烟,恍若当年成祖之再起风云! 闻讯者,鲁、福、赵、蜀诸王,皆是实力雄厚之辈,若得豪绅巨贾暗中助力,其势难挡,真乃天赐良机! 郭顺昌窃喜而语,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左良玉初闻不觉,待郭顺昌一番剖析,眼中顿时精光四射,心中暗道:陛下弃我如敝屣,非陛下之过,乃目光短浅也。 吾岂能坐以待毙,必寻他路以展宏图! 天下风云变幻,乱象已现! “尔等皆持此意?幕后推手何人?” 左良玉心中已有计较,复问郭顺昌,深知此等机密,非小人所能洞悉,必有高人指点。 “嘿嘿,大人睿智,福王殿下是也。 殿下闻大人遭遇,心生怜悯,特邀大人至河南府共商大计。” 郭顺昌笑中藏刀,献媚之情溢于言表。 “福王殿下……”左良玉喃喃自语,脑海中浮现一肥胖身影,昔日河南剿寇之时,与福王朱常洵的一面之缘跃然心头。此子深受万历皇帝宠爱,封地广阔,钱粮充裕,势力庞大,且于诸王中地位超然,实为良禽择木而栖之佳选。 主意既定,左良玉心潮澎湃,举杯畅饮,豪情万丈:“好!便投福王麾下,然不可空手而去。 那昏君近日频遣京营精锐,我等何不趁势而起?” 郭顺昌闻言,喜形于色,连忙应承:“大人所言极是,老营之中已被遣散三千余人,各地卫所亦是如此,不下万人滞留京师附近,皆因归途无望,正愁出路。” “甚好!速集吾等兄弟,分头行动,将老营兄弟拉入麾下,卫所之兵亦当尽力争取,此皆吾等献给福王殿下之厚礼! 务必全力以赴,待手握重兵,不仅吾辈飞黄腾达,尔等亦能前程似锦!” 左良玉语气坚定。 “遵命!属下即刻行动,召集众人。”郭顺昌领命而去,心中亦是激动不已。 左良玉离京翌日,崇祯帝即闻锦衣密报,京城风云,尽在掌握,大臣私生活亦非秘辛。 “旬日之间,京城花街柳巷,竟成左良玉之游乐场?” 崇祯帝凝视韩山河,眉宇间尽显不悦,心中暗忖此人行事之荒诞不经。 韩山河苦笑,轻扬眉梢,答曰:“陛下明鉴,微臣细查之下,惊觉左良玉一行,短短时日,挥霍白银逾九千两,实乃罕见。” 太平盛世,银一两可养家一月,今虽物价微涨,然其挥霍之巨,仍令人咋舌。 据青楼老鸨所言,左良玉夜夜笙歌,佳人环绕,韩山河不禁唏嘘,铁打之躯,何以承此放纵? “臣揣度,左良玉离京,或因囊中羞涩。 敢问陛下,是否继续追踪?” 韩山河再请旨。 崇祯帝摆手:“罢了,将精力转投诸王监视,左良玉一介落魄之人,不足挂齿。” 言犹未了,王承恩含笑步入殿中,喜讯传来:“皇爷,廖昌仁急报,孔胤植终屈服,捐粮二十二万石,粮船已启,不日抵京!” 然崇祯帝闻讯未喜反忧,心中暗骂孔胤植能忍,堪比“忍者神龟”。 其意在于借藩王之乱,拔除儒教根基,孔胤植之退让,反令其计难施,百官亦生怨言,皆因未见孔胤植之恶,只见皇权之压。 韩山河洞悉圣意,进言道:“陛下勿忧,孔胤植贪婪成性,此番退让,或为以退为进。 鲁王亦非善类,未达共识,只因筹码不足。二虎相争,必有一伤。” 崇祯帝点头:“朕不急,静观其变。必要时,尔等需施巧计,拉孔胤植入泥潭,此事关乎社稷。” 藩王之乱,乃皇室内斗;孔府兴衰,则牵动天下。孔胤植若犯事,不过罢黜再选,唯有谋反,方能一劳永逸。 “遵旨!” 王承恩与韩山河齐声应诺,心中皆明崇祯帝除孔之意。 贪腐官员背后,儒教之网密布,利益纠葛,皆因一“儒”字。 韩山河又言:“陛下,鲁、福等王蠢蠢欲动,蜀王尤甚,私招兵马。 微臣不解,陛下缘何按兵不动?” 崇祯帝笑看王承恩,答曰:“铲除一王易如反掌,朕之所以隐忍,意在引蛇出洞,一网打尽。 若急于动手,余者必更狡猾,待朝廷危难之际,方显其獠牙。” 韩山河闻言,眼神如刀:“陛下高瞻远瞩,臣等佩服。 待时机成熟,必让诸王无处遁形!” \"皇爷睿智无双!此际良机,正可妙手回春,借势整饬宗室,真乃一石数鸟之策!\" 王承恩心中豁然开朗。 宗室之臃,犹若赘疣附骨,令崇祯帝寝食难安。 那数十万众的宗室大军,耗费国帑如流水,尤是亲王郡王,坐拥沃土千顷,实乃大明之重负。 崇祯帝深知,此等顽疾,非雷霆手段不能除。 然直接削藩,恐失人心,故施妙计,诱其自乱阵脚,待其骄纵生事,方显皇权之威,一举荡平宗室之乱。 \"尔等心思缜密,朕心甚慰,此事须守口如瓶,勿使外泄。\" 崇祯帝密嘱二人,连温体仁亦不知晓,恐其书生之见,反添乱局。 毕竟,此等骨肉相残之事,在大明三百年间,实属罕见,非比寻常。 王承恩与韩山河领命而去,心中忐忑却也坚定。 离了西山大营,崇祯帝忽忆起制造局之事,念及膛线枪之进展,遂决定微服私访。 西山大营至玉泉山,不过咫尺之遥,换上便服,携亲卫数骑,疾驰而往。 制造局,大明之秘器所在,乃崇祯帝工业强国之梦的发端,置于西山大营之侧,以策万全。 须臾之间,已至制造局前。 崇祯帝步入,见宋应星正埋头于枪炮之间,遂笑问: \"宋老,可有喜讯?水泥之试制,是否已臻完善?\" 言罢,挥手免礼,尽显君臣和谐之景。 宋应星闻言,喜上眉梢,放下手中枪管,答曰: \"陛下圣明,微臣正欲禀报,经多番试验,水泥之质,已合乎陛下之期许矣。\" 语毕,二人相视而笑。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730小说网【730xs.com】第一时间更新《朕,崇祯挽救大明》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