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0小说网

第136章 为国为民虽险必往

皇太极豪掷千金,自弗朗机人手中夺得红夷大炮,此等重器,令满洲勇士如虎添翼,再不比直面明军炮火,攻城掠地更添胜算。 明军固守城池,避而不战,皇太极冷笑,以炮为矛,誓要破其龟壳,眼中闪烁着胜利的光芒,对鲍承先的态度亦柔和几分。 “此炮之名,需更雅致。”皇太极沉吟,一语定乾坤。 “请大汗赐名!”鲍承先拱手,虽心存疑惑,却也知此非关键。 “红夷大炮,略显外夷之气,吾意更之为‘红衣大炮’,如何?”皇太极之言,尽显王者风范。 范文程与宁完我心照不宣,皆悟皇太极改名深意,意在避讳“夷”字,维护尊严。 “遵命,即刻镌刻新名于炮身。”鲍承先领旨。 皇太极继而部署,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将,随汉军两旗,整装待发。 八旗制度之下,汉军虽仅两旗,却亦成重要力量。孔有德三人,昔日叛逆,今朝忠臣,恭敬应命。 会后,皇太极独坐大帐,眉头紧锁,思及近年来战事不顺,察哈尔、大明皆成难题,心绪难平。 然,烦恼暂抛,召海兰珠入帐,以解忧愁。 另一边,崇祯八年秋,关内外风云变幻,藩王、后金皆蠢蠢欲动,山雨欲来。 独大明天子朱由检,悠然自得,身披明光铠,骑骏马,巡视京营,军容整肃,士气高昂。 新兵之中,刘文炳兄弟与英国公子张世武、张世明,虽初时散漫,经数月磨砺,已渐入佳境。然刘文耀仍不改多言之习,屡遭兄长训斥。 崇祯忽至,四人交头接耳,惊觉之下,迅速列队待命。 面对询问,理刑官李文生依律而答,崇祯则以俯卧撑代之杖责,既惩前毖后,又兼锻炼身体,智慧之举,令人叹服。 京营之中,崇祯以身作则,勋贵子弟与士兵同甘共苦。 张世明实乃冤枉之至,仅四字微词训弟,却与三人共赴苦役,然他深知圣上脾性,遂默默俯首,俯卧撑间尽显坚韧。 崇祯帝目光如炬,数月磨砺,贵族骄子之陋习渐消,军营铁律之下,无人敢越雷池半步。 帝对勋贵子弟训练严苛至极,步战、兵阵、火铳之余,更添骑术、轻重骑兵协同及火炮之技,其用心良苦,可见一斑。 时光荏苒,四五月间,多数子弟竟能脱颖而出,成绩斐然。 刘文炳兵法精妙,张世明步骑火炮协同无间,沐天泽枪法凌厉、近战无敌,皆成军中佳话。 崇祯帝闲暇之余,亦与沐家兄弟切磋武艺,沐家拳法,令其受益匪浅。 然训练场上无戏言,崇祯帝严禁懈怠之气侵扰军纪。 他心中明镜高悬,知局势紧迫,却常以和煦之态示人,实则暗布天罗地网。 韩山河、王承恩、曹化淳等重臣,日夕呈报四方情报,令帝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诸藩王、商贾、豪绅,皆在帝之掌控,谁图不轨,谁怀忠心,一目了然。 崇祯帝布下“捧杀”大计,意在引蛇出洞,一网打尽。 此计之深邃,温体仁喻为“十面张网”,而帝则自诩“捧杀”,其志在毕其功于一役,不惜冒险诱敌深入。 刘文耀率先完成俯卧撑之罚,满面通红,犹求奖赏,却遭帝再加五十之数,令其愕然。 军中只闻军令如山,不容置疑,刘文耀只得再赴苦役。 帝归营房,洗去征尘,听取韩、王二人汇报。蜀王暗通秦、郑,图谋不轨,幸得郑芝龙识时务,拒见蜀使。 秦良玉之白杆兵,忠勇无双,守土有责,蜀王之计难成。 三月前,后金皇太极再犯疆界,山陕总督孙传庭急奏请战,然崇祯帝鉴于骑兵未备,国势未稳,未予应允。 今时不同往日,骑兵初具规模,遂发枪亦列装边军,藩王之乱恰成契机,京营及秦兵、天雄、白杆诸军皆渴战以砺锋。 孙传庭与卢象升,二人心照不宣,知新军组建意在何方,边镇之上,剑拔弩张,只待皇命一出,军心振奋,誓师出征。 另闻噩耗,陕西瘟病肆虐,吴有性力挽狂澜于西安,然秦王拒隔,聚兵四千余,成疫中隐患。 锦衣卫指挥使韩山河,深知圣意,疫情之事,事无巨细,皆上报之。 崇祯帝怒斥其无知,令速告孙传庭,战起即灭秦王,并严加防护。 西安百姓,无辜受累,然皇权之下,大局为重,崇祯帝忍痛割爱,以防藩王效仿,局势失控。 又命韩山河遣精锐保护吴有性、宋应星,二者乃国之重器,不可有失。 吴有性以医术治瘟,功在社稷;宋应星之番薯、土豆,乃民生之基,不可轻与。 谈及粮草,崇祯帝问计于王承恩。 王承恩除监藩王,更掌户部粮饷,以铁腕抄没豪绅,得粮无数,对库存了如指掌。 言可支四月之用,待郑芝龙船队无恙,后续无忧。 朝臣屡谏,言粮草耗费过巨,崇祯帝不为所动,展八年前后山陕人口对比,触目惊心。 其志在民,非徒好战,深知穷兵黩武乃自毁长城。 王承恩之策虽妙,亦引商贾、豪绅惶恐,暗投藩王。 崇祯帝意借此良机,清缴贪腐,重振朝纲。 复赐杨嗣昌密信,许其便宜行事,若郑芝龙能稳供粮草,伯爵之赏,亦非难事。 崇祯帝深知,唯朝廷强盛,方能驾驭群雄,封赏不过权宜之计。 临别之际,崇祯帝勉励韩山河、王承恩,二人感激涕零,誓保江山无虞。 内阁掌政,厂卫监察,皇权独揽,此即崇祯之“三权分立”,虽为偷闲之计,却也自得其乐。 温体仁、陈奇瑜等臣,屡请圣驾勤政,崇祯帝笑而纳谏,实则心向军旅,寄望于能臣良将,共筑大明之基。 王承恩言文渊阁灯火通明,崇祯帝闻之,更觉群臣勤勉,心甚慰之。 皇权虽重,犹如千钧压顶,实则非易事也。 崇祯帝日理万机,奏章堆积如山,朝堂纷争不息,犹如金丝笼中困龙,难觅自在。 崇祯帝常感困惑,藩王们锦衣华服,富贵盈门,缘何仍觊觎帝位? 思及此,不禁心生羡慕,明朝王爷之逍遥,远离权斗,岂不乐哉? 唯愿朱慈烺速速成长,以承大统,解己重负。 杨嗣昌近日忧心忡忡,一则为大明时局动荡,二则感念崇祯知遇之恩,难以报答。他深知圣意,却对新政疑虑重重,尤其是针对藩王之策,更是不解其意。 大明三百年基业,去年惩贪已见成效,国库充盈,何故再动藩王? 然,观崇祯所为,皆非无的放矢,财政之改善有目共睹,杨嗣昌遂坚定信念,誓死追随。 又逢海盗刘香之患,郑家水师厉兵秣马,筹备征讨,而杨嗣昌却似旁观者,无能为力,眉宇间尽显焦虑。 郑芝龙未请旨而自行动手,杨嗣昌忧虑重重,恐崇祯不悦。 然,郑之才干,杨深以为然,更不愿见君臣失和。 “巡抚大人,出征之日定于后日,望早作准备,此事机密,切勿泄露。” 郑芝龙悄然现身,低声告之。郑家水师久未大战,此番对刘香,志在必得,然弗朗机人之威胁,亦不可忽视。 海战之道,实力为尊,均衡一破,便是生死存亡之际。 郑芝龙谨慎行事,亲督战备,其才非武夫可比。 杨嗣昌观之,始悟崇祯之远见,大明水师之缺,非船而乃将才。 “郑大人,当奏明圣上,陛下非迂腐之人,见君自知。” 杨嗣昌意气风发,力劝郑芝龙。 然,郑氏自有主张,以为私怨,无需上达天庭。 杨嗣昌归府,决定亲书奏疏,上报实情。 不料锦衣卫程千户突至,携陛下口谕而来:“陛下旨意,许卿便宜行事,郑芝龙若能供粮,晋爵伯爵可也。” 杨嗣昌闻言大喜,知崇祯未失耐心,乃己之误判。 遂告之郑家归期与粮草之数,并托程千户速报京师。 程千户又询讨伐之事,杨嗣昌笑答:“为国为民,虽险必往。” 二人相视一笑,共谋大计。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730小说网【730xs.com】第一时间更新《朕,崇祯挽救大明》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